2015年10月11日 星期日

上課隨筆 - Iniciación a la Olivicultura (橄欖農耕入門)




說實在的,這課上得也不是不吃力,畢竟西文是我的第三語言,上課又有很多特殊的字詞,人老了腦子還真的是不好使(屎)啊!

以前,我一直以為橄欖油是從橄欖籽來的,畢竟吃醃漬橄欖時實在吃不出任何油感。
這堂課我冒著害大家笑到中風的風險舉手發問完才知道,登愣!原來橄欖跟酪梨一樣,大部份的油脂都是從果肉提煉出來的。(踢飛)
(怎麽有一種橄榄被多啦A夢放大燈照到的fu 呢?!((歪頭)))

在一片北七的歡笑聲中,老師有忍住笑地跟我解釋,橄欖肉榨出來的油佔70%,而果核只佔了30%。我瞬間搞懂難怪老師在上課的時候一直說,第一線製油廠就在樹上。每個種油橄欖的人,都應該懂得如何照顧和製造第一線製油廠,第一線都不良了,接下來做再好也是撩連啊!(左手背拍右手心)

班上大部份的同學都有自己的橄欖園和橄欖油品牌,採收時機也是決定油品品質很大的一個要素,我們花了很多時間在各自認定的方法中做討論。好笑的是,老師問起為什麼,大家口徑一致地說因為爸爸、爺爺或曾祖父那一代都這樣啊!

老師要我們忘掉過去的經驗,以科學的方法用月平均溫度和總日光時間來計算開花和採收的時間外,還要我們學著觀察橄欖本身的熟成狀態。通常橄欖還是綠色的時候,從果身中間切一刀,使點力轉一轉,可乾淨地一分為二,即便外觀還是青筍筍,但其實已經差不多可以採收了。




切開來聞,果然,除了手指可以感受到特殊的油感之外,聞起來帶點青芭樂的香味,的確是可以想像出製油後的氣味。




等到轉紫後,水份增加,果肉軟爛,指間還是可以摸得出油感,但聞起來夾帶著一點點酸味,不如青果期這麼清香。

課間,有經驗的同學眼尖,採下外觀有一小個黑點的橄欖,轉開來就看見不停蠕動的果蠅幼蟲,嚇屬偶惹!!(倒退三步)

本人繼這堂課後,已經跟老師約好十二月要再回去上其他的課了。

陪我去馬德里上課的員外好奇地問我不累嗎?累是累,畢竟老身我已不是當年的金頂電池惹。但說實在的,做自己喜歡的事好像再累都覺得很爽吼!(是一個被虐狂的概念,這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